阿里巴巴2025年第三季度財報的基調(阿里26財年二季報),給《商業觀察家》的感覺是:AI做估值——阿里云智能業務板塊收入同比增長34%;外賣即時零售做流量——拉頻次。
(資料圖)
一
業績
2025年第三季度,阿里實現收入2477.95億元,同比增長5%,剔除阿里已出售的高鑫零售、銀泰百貨的實體零售業務所帶來的影響,該季度,阿里收入的同比增幅達到15%。其中,中國電商業務的客戶管理(數字廣告)收入789.27億元,同比增長10%;直營、物流及其他收入240億,同比增長5%;即時零售業務229億元,同比增長60%。
2025年第三季度,阿里營業成本1507.8億元,同比增長4.69%。(也受剝離高鑫零售等實體零售業務成本項影響)
2025年第三季度,阿里經營利潤53.65億元,同比下降85%;凈利潤206億元,同比下降53%;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100.99億元,同比下降68%。
整體來看,2025年第三季度,阿里巴巴的業績仍受外賣即時零售市場“燒錢”競爭的影響。
這一戰,從目前的現局來看,《商業觀察家》感覺,阿里巴巴似乎把美團拉下了“神壇”。之前,在本地生活領域,美團幾乎被認為是不可戰勝的,市場地位是難以被撼動的。至少,我們是這么認為的,一直以來,我們對美團有很強的信心。
然而,這一戰打下來,我們感覺市場對美團的信心似乎有所“松動”,甚至,這場競爭最糟糕的一面是:好像也沒有什么特別有技術含量的東西,最終比的似乎變成了看誰的錢多,誰的“子彈”多,誰的補貼多。通過補貼燒出來的流量與訂單,培育并搭建起來了平臺架構。用戶端的平臺忠誠度則看起來非常不可靠,在互聯網的世界里,用戶只會追求便宜。
由此,阿里巴巴用一堆金錢,憑借更大的塊頭,把美團拉下了“神壇”。
《商業觀察家》也把這樣的感覺講給了一些資深市場人士聽,得到回答是:如果是拼錢,那銀行應該壟斷一切,騰訊也應該壟斷一切。
《商業觀察家》再問這些人士,那么,在本地生活領域,什么樣的能力只有一家具備,而其他家完全不可能具備的?
也沒有得到明確解答。
二
得到了什么
損人不利己,是未成年人經常干的事情;損人利己,歡迎進入成年人的世界。
那么,花大代價把美團拉下“神壇”,阿里從中又能得到什么?利己什么?
這塊,《商業觀察家》也感覺不深,不過總結下來,我們認為阿里有可能有以下三方面的考慮。
一、止陰跌。
跟線下的傳統大賣場等業態一樣,如果它們當下不做調改升級,不做“胖改”(學習胖東來調改門店),門店客流就會一直陰跌下去。所以,它們必須要找到新的流量場景,并為此來做適配調改。
阿里也有這個問題,很多品類商家都曾對《商業觀察家》稱,它們在阿里上的流量,這些年一直是持續下跌的。總量下跌,年輕客流減少;商品老化,為年輕人打造的一些商品與包裝,在阿里平臺上就是賣得相對不好。
在這種情況下,阿里也需要“調改”,只是它選擇的方向是做外賣即時零售。外賣即時零售的客群則比較年輕,因為年輕人越來越“懶”了——不做飯了,也沒有耐心了——所有物品都希望1小時內送達。
這成為了阿里的“調改”方向。而從這個方向,阿里得到了什么嗎?
外賣業務燒出來的流量產生出了多大的實物商品購買單量?即時零售業務的網絡效應是否足夠強大,當補貼退場后,這個“網絡”會是一個什么樣的局面?
這些,目前還不能完整看出來,或者說有待持續去兌現。
二、安全感。
基于餐飲外賣、生鮮小時達所建立起來的即配心智、流量盤與基礎設施,美團可以低流量成本做持續的多元化多品類擴張,就是說,由于線上是無邊屆的,可以無限擴品,那么,基于外賣及買菜的小時達流量,美團可以以此為基礎盤,以極低的流量營銷成本將這些外賣買菜流量轉化為買服飾買電器買萬物的小時達流量。
由此,在小時達即配賽道里,美團多品類擴張的流量成本很低。
這讓阿里感到了威脅,感覺到了不安全。
如果阿里的基礎盤——服飾品類的流量成本要低于美團了,阿里可能就要跌入谷底了。
這塊,此輪的大戰,阿里又得到了什么?
阿里財報提了一句:截至2025年10月31日,約3500個天貓品牌將其線下門店接入即時零售銷售。
但具體份額怎么樣,訂單怎么樣,流量成本怎么樣,還不知道。
三、控制欲——讓美團聽話。
領先者對于追趕者的要求都差不多:要守“規矩”,要打“招呼”,要“聽話”。
通過高烈度競爭,一些市場人士認為,阿里此舉是想要美團“屈服”、聽話。
這塊,阿里現在得到了嗎?美團認輸了嗎?
還是看不出來。
這塊,未來可能要看阿里能不能切斷美團的“補給”。
商業觀察家
本號未經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