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債券基金生態中,銀行理財、保險資管等機構既是主要持有人,也是維持負債端穩定性的關鍵力量。
(資料圖片)
長期以來,理財資金習慣將短期純債與中長期純債基金作為“流動性管理+增厚收益”的工具,但交易導向的考核機制和頻繁申贖,往往放大了市場的短期波動。
隨著贖回費率機制優化等制度信號的釋放,市場各方越來越期待“耐心資本”走到臺前,弱化短期博弈,延長持有周期,讓公募基金的投研和風控能力在更長的時間維度中發揮作用,從而實現穿越周期的良性循環。
從持有人結構來看,機構投資者在債基生態中占據主導地位。2025年上半年數據表明,機構投資者整體持有公募基金的比例為48.12%,其中債券型基金的機構持有比例高達82.79%,遠超混合型基金和FOF等零售屬性更強的產品(分別為18.32%和9.21%)。
這一差異說明,債券基金本質上是一個高度機構化的市場,其穩定性高度依賴于理財產品和銀行自營資金的“耐心”程度。然而,現實中債基卻長期被貼上“工具人”的標簽。一旦市場波動加劇,理財端資金往往快速抽離,基金經理被迫割肉以應對贖回壓力,犧牲長期價值。這種惡性循環削弱了債基的投資吸引力,也讓基金經理與銷售團隊承受巨大壓力。
債券市場當前最需要的,是銀行和保險等機構給予公募基金更多耐心,公募基金本身具備多方面的優勢,這些優勢需要時間才能顯現。
一是機制完備。公募基金自誕生以來,借鑒了海外成熟市場的框架,率先完成凈值化轉型,建立了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和完善的法規體系,并在IT與風控方面持續投入,使投資過程和結果可追溯、可比較。
二是真實凈值化。公募債基每日凈值如實反映市場波動,市場上漲時凈值提升,市場承壓時凈值回落。這種“真實凈值化”雖然意味著波動更大,但也讓風險與收益關系更透明。
三是靈活配置。在低票息環境下,債市收益越來越依賴利率擇時與信用博弈。動輒數百億元體量的銀行理財“船大難掉頭”,難以及時調整倉位;而規模數十億元的公募債基則能通過久期和信用的主動調整,把握市場機會。在票息水平較高時,公募債基還能通過精選短久期債券并持有到期,為投資者帶來穩健回報。
四是專業投研能力。公募基金依托成熟的信用評級體系和投研團隊,能夠更精準地評估信用風險、優化投資組合結構,為投資者提供相對穩健的收益體驗。
五是流動性與透明度。公募基金通常支持靈活申購和贖回,能滿足投資者不同階段的資金需求。同時,每日估值、定期披露持倉和業績,使投資方向與風險特征公開透明。
債券基金需要的不只是“買入”,更是“被長期持有的權利”。
當銀行和保險以“耐心資本”的姿態與公募基金形成長期伙伴關系,負債端趨于穩定,交易端趨于理性,公募基金的投研、信用和風控能力才有機會轉化為可持續的收益曲線。
唯有更多“耐心資本”的進入,市場才能真正篩選出具備主動管理能力的優秀管理人。對債市而言,這不僅關乎債基自身的發展,也關乎整體市場效率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