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本報記者 蘇潔
當前,金融大模型正從概念走向落地,但“最后一公里”依舊坎坷。眾安信科CEO郁鋒日前接受《中國銀行保險報》記者專訪時直言,行業不缺大模型,缺的是把模型裝進業務場景的工匠。他從AI和大模型在金融保險行業的發展軌跡、落地成果到破局策略,系統拆解了AI在金融場景中的生根路徑,為行業提供了可參考復用的方法論。
郁鋒認為,保險行業雖仍處AI應用的淺層階段,但伴隨場景成熟度迅速提升,未來一到兩年內,必將涌現出大量能夠真正創造商業價值的新應用。眾安信科在持續向合作伙伴輸出AI成果時發現,需求碎片化、場景差異大、落地路徑長,已成為橫亙在技術與業務之間的“隱形高墻”。眾安信科沉淀出一套切實可行的“四步閉環”方案:首先,夯實數據基底,積累大量優質業務數據。其次,構建專屬模型,在通用大模型底座之上,蒸餾出聚焦保險垂直場景的小而精模型。再次,引入精算、合規、風控等垂直領域專業知識。最后,精心雕琢提示工程,引導模型在每一次交互中都能給出更精準、更貼合業務語境的答案。
郁鋒指出,隨著新一代開源大模型框架的成熟與算力成本持續下探,訓練門檻被顯著拉低,越來越多的企業得以低成本地參與到模型的二次開發與精調之中。但當前行業存在兩種常見模式:一種是直搬通用大模型,結果常像“穿大鞋走窄巷”,不得不“削足適履”;另一種是從頭自研模型,就像“從織布開始給自己做西裝”,雖合身卻要付出極高的成本。眾安信科另開賽道,專注解決AI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問題:不另鑄通用大模型,而是把業務實戰中淬煉出的鐵塊重新精煉、鍛打、組裝,使其更加貼合業務形態,讓方案既享大廠級成本效率,又具專家級精準度,真正做到低成本與高標準兼得。
郁鋒表示,眾安信科一直堅守一個樸素的理念:用科技驅動業務,做最好的業務賦能者。去年,眾安信科完成了全面擁抱AI的戰略轉型升級,實現在智能核保、智能理賠、智能質檢、智能客服、智能陪練、銷售助手等場景的全棧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