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刊發的廣西日報南寧觀察版頭條關注南寧智能制造行業人工智能應用場景路演活動。
“公司智能產線項目有500萬元的經費預算,看在場各家人工智能企業的改造方案是否適配。”
(資料圖)
“我們期望將產線升級為人工智能的全自動系統,效率提升30%,減少人工75%以上。”
“希望在大數據匯總方面,由人工記錄轉向AI自動填報,數據差錯率降低90%以上。”
……
8月21日,中國—東盟人工智能創新合作中心(南A中心)報告廳內討論火熱,約30家人工智能企業和制造業企業匯聚一堂,場景需求方臺上提需求、報期望,技術供給方臺下緊張開啟思路碰撞,為智能制造企業訂制適配其產線生產的人工智能方案。
在智能制造行業人工智能應用場景路演活動中,智能制造企業在臺上提出人工智能應用場景需求。記者 沈程 攝
當天,智匯南A·場景秀第三場活動——智能制造行業人工智能應用場景路演活動吸引了鋁加工、電子制造、林木加工等領域的廣西本地智能制造行業場景需求代表企業,以及國內先進人工智能技術供給企業到場。現場通過搭建對接平臺,引導南寧市智能制造相關企業主動擁抱人工智能技術,深入挖掘智能制造領域的人工智能應用場景,推動AI賦能南寧智能制造行業高質量發展。
“生產車間人工檢測效率低,漏檢率高,受檢驗人員狀態影響比較大。”廣西博祿德電子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注于電子元件及專用材料制造的企業,企業代表張付申在臺上表達出制造企業生產的核心需求和痛點,他希望通過人工智能優化產線,將生產檢驗標準進一步提高,實現自動化檢測與智能質量分析的全面升級,降低不良漏檢率。
廣西豐林木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首席信息官尹碧波則提出了要搭建智能體平臺,打造產品質量相關的原料、生產、質檢各環節數據閉環管理的智能體應用,優化建立產品質量相關的生產、質檢等環節的作業標準。
針對這些場景需求,人工智能企業紛紛出謀劃策——
中國聯通南寧市分公司產業互聯網研究院人工智能產品經理李雨恒介紹,該公司自主開發有元景基礎平臺和基礎模型,在制造業垂直領域打造了老師傅工業平臺和行業模型,可以滿足常見的產品外觀檢測、安全生產等需求。同時,模型強化了車間管理,提升運行數據獲取效率和準確性,確保工藝標準和管理制度得到落實保障。
“板材缺陷AI視覺智能檢測設備,可以有效解決檢驗效率低的問題。”廣西慧云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陳露妃表示,該設備配備了超高亮線性光源、高清高速線掃相機以及工業鏡頭,通過AI識別技術,可精準識別1×1毫米級的板材缺陷,準確率高達99.5%。
金蝶軟件(中國)有限公司南寧分公司解決方案部總監李龍則展示了該公司設計的汽車零部件行業10大核心場景解決方案,企業可在供應鏈、制造、財務等場景進行應用。
在智能制造行業人工智能應用場景路演活動中,人工智能供給企業展示行業解決方案。記者 沈程 攝
供需企業的高效對接,來源于南寧市全力發展人工智能產業的決心。
今年以來,南寧市著力推動人工智能產業融合發展,出臺了中國—東盟人工智能創新合作中心高質量發展的22條政策措施;并制定了《南寧市“人工智能+制造”行動方案(2025—2027年)》,提出到2027年,全市人工智能產業規模達500億元以上,形成80個標志性智能產品,打造60個人工智能典型應用場景。
智能制造企業與人工智能供給企業會后開展供需對接交流,洽談相關合作。記者 沈程 攝
“上半年,南寧市獲自治區認定的人工智能產品、垂直領域模型和‘人工智能+制造’典型應用場景分別有80個、51個和61個,總數占全區比例接近一半。”南寧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局長張麗表示,為進一步助力人工智能企業和制造業企業融合發展,南寧市還發布了第一批“人工智能+制造”應用場景10個“機會清單”和20個“能力清單”。
目前,人工智能技術在制造業典型應用領域已涉及研發設計、生產制造、檢測維護、運營管理等工業產品生命周期各個環節,成為工業生產鏈條上的關鍵一環。張麗表示,南寧市智能制造相關企業應深入挖掘智能制造領域的人工智能應用場景,解決生產制造中的痛點難點問題,推動產業智能化升級。
在南寧的一家家居企業板材生產車間,已采用人造板缺陷視覺檢測設備智能輔助產線檢測生產。記者 沈程 攝
“本次路演活動是一次很好的人工智能供需企業對接交流的機會,請來了眾多區內外工業龍頭企業和人工智能知名企業現場答題。”廣西大學計算機與電子信息學院(人工智能學院)計算機系副主任孫宇認為,智能制造企業要想真正實現產線智能,需要適配其產業發展的個性化AI方案,如板材生產對于膠水使用的統一標準等,人工智能服務企業應針對智能制造企業特殊需求進行個性化調整,方能真正實現智能制造領域與人工智能應用場景的深度融合,助力廣西人工智能產業高質量發展。